正所谓攘外先安内,对于匈奴的问题,嬴政原本已有了初步的打算,先慢慢消化掉山东六国,等到大秦内部海晏河清、风平浪静之时,再专心对付匈奴,跟匈奴一次性把账算清。
但今日鲜于仲文的第三个问题,却是将大秦、将嬴政逼到了两难的境地。
是选择继续积蓄实力等待时机而向天下示弱,还是为了大秦的颜面提前同匈奴开战?
鲜于仲文的这一手可是明明白白的阳谋了,虽然大秦会记恨他,但是他也把大秦逼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地步。
“贵使如此行径,究竟是何用意?大秦与匈奴之间,何须大月氏指指点点,如此场合说出如何话语,贵使也太过无礼了。”
李斯此刻挺身而出,一番连环质问,将鲜于仲文放在了完全理亏的立场下,不愧是浸淫官场多年的皇帝心腹,只说鲜于仲文行为的不对,巧妙地避开问题。
鲜于仲文闻言面色不变,想必心中也是知晓这样做确实是有些厚颜无耻了,却还是打定了主意,无论大秦的大臣们怎么说,他站立在原地,等待着嬴政的回答。
脸皮厚到了这种程度,大臣们无论怎么唇枪舌剑也无济于事了,明知道这是个圈套,却不得不钻,整个大秦算是被道德绑架了。
一直没有吭声的嬴政突然站了起来,面色凌厉,用极其锐利的眼神盯着鲜于仲文,鲜于仲文似是抱了必死的决心,坦然地接受千古一帝的死亡凝视。
嬴政整了整腰间的秦王剑——辘轳,朗声说道:“朕不管大月氏有何企图,也不管使者用的什么计谋,既然你直截了当地问了,朕也堂堂正正地告诉你。”
“大秦与匈奴势不两立,不灭匈奴,誓不为人!”?
第41章第四十一章大月氏的真实想法
嬴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出这样的话,无异于直接向匈奴宣战了,王绾和李斯内心已经开始谋划战争事宜,纵然他们也觉得当下并不是与匈奴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但事已至此,也没什么可瞻前顾后的了。
历经十余年的灭六国之战都坚持下来了,现在也不过是再次进入战争的状态,只是他们内心仍然隐隐担忧,大秦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敌人,一个弓马娴熟、全员皆兵的游牧民族,这场战争的难度怕是要超过灭任何一国的难度,战争的进程不会那么顺利……
听到嬴政掷地有声的话语,鲜于仲文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在大殿中央跪下,向嬴政行叩拜的大礼。
一时间大殿中所有人都懵住了,按照常理来说,作为一国使臣是不需要行此大礼的,大臣们认为莫非是鲜于仲文对于自己这一手阳谋感到愧疚,所以行此大礼乞求皇帝陛下的原谅。
一同随从参加宴会的使团其他人也都感到惊异,鲜于仲文作为国王的亲弟弟,在大月氏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却如此屈尊降贵,一直不关心世事的灵儿此刻更是惊讶地差点叫出声来,赶忙用手捂住嘴巴,不让自己发出声响。
在场众人只有随行的大月氏官员才能理解鲜于仲文此举的无奈——实在是因为大月氏已经被匈奴逼得走投无路了。
果然鲜于仲文在行完叩拜之礼后,略有颤音地说道:“下臣代表大月氏感谢大秦皇帝陛下,通过此次出使,下臣相信大秦皇帝陛下一定信守诺言,也相信大秦一定能击溃匈奴,铲除这颗草原上的毒瘤,换草原和西域一个太平。”
“大月氏愿奉大秦为宗主国,年年朝使、岁岁供奉。”
“愿大秦千秋万代,皇帝陛下万岁万万岁。”
还不等嬴政和大臣们开口,鲜于仲文又继续说道:“请皇帝陛下和大秦的文武百官们原谅下臣的无礼行为,下臣也是被逼无奈之举,实在是匈奴人凶狠残暴,太过咄咄逼人,下臣才出此下策……”
月光凌冽,灯火通明的咸阳宫大殿上,大月氏使臣鲜于仲文叙说着此次出使的前因后果。
原来近几年匈奴趁大秦灭六国,尤其是灭北方诸国如赵国、燕国之际,迅速发展,原本赵国是抗击匈奴的主力,赵国名将李牧就曾在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多次击退匈奴入侵,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
随着大秦一统天下进程的加快,赵国、燕国等国便没有更多的能力防备匈奴,给了匈奴人可乘之机,渐渐成为草原上最大的一股力量,匈奴人渐渐不满足只在草原上称霸,将眼光投向了西域。
西域小国林立,大月氏便是西域最大的国家,匈奴人一路西进,沿途国家纷纷望风而降,很快匈奴人便将侵略的魔爪伸到了大月氏,大月氏甚至凭借自己的实力完全无法与强大的匈奴相抗衡,但是大月氏不愿束手就擒。
匈奴人生性残暴,对待其他国家和部族的人,就像牲口一样对待,男人成为匈奴人的奴隶和作战时的炮灰,女人则会沦为匈奴人生育的工具,不论男女,在匈奴人面前都毫无尊严可言。
大月氏作为西域最大的国度,文明已经极为先进,这点从鲜于仲文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一二,他们无法接受被匈奴人统治的结果,为图自保,大月氏国王和鲜于仲文商议许久,将希望寄托在大秦这个对于大月氏而言完全陌生的国度。
大秦与大月氏相距甚远,两国之间几乎隔着整个西域,当下的西域和中原来往甚少,但也有亡命商人私下在两地往来,贩卖中原的盐铁等违禁品到西域,再讲西域的牛马香料等贩卖回中原,西域人在这些商人的口中能够获知一些中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