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充值、订阅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网站客服帮助您解决。客服QQ。

正文 第二十三章“小人”难伺候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24-11-08 13:46|字数:3757

  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个很好的测量计,可看出那个家庭是在逐渐疏远分离,抑或越来越亲近。——阿伯拉姆斯

  (一)小事是组合家人感情的细胞

  有位父亲问儿子:“记忆中最美好的家庭生活片断是什么?”儿子毫不迟疑地说:“是那个晚上,我参加完班级聚会,你来接我回家,在路上,你停下车帮我捉萤火虫。”那件事作为父亲可能已经不记得了,却是儿子最美好的回忆。儿子当时知道父亲很忙,满以为不会停车的。你那晚做的事等于在说“我太爱你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增进感情,家人共聚肯定是好办法之一。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处理家人感情问题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全家一起晚餐会使感情更香醇

  最忙碌的家庭,每个星期也至少可以安排一两个晚上大家一起轻松地进晚餐。吃饭的时候往往是一家人可以进行有趣谈话的最好时间。

  另一个增进家庭融洽的方法,是不时鼓励孩子请个朋友来吃饭,让每个孩子轮流选邀客人,这样可以帮助父母认识子女的朋友,也使子女感到自己在家里受到尊重。

  2、互相了解会使感情更成熟

  “我们是一家人,难道彼此还不了解吗?”也许真不了解!很多心理学家说:“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一起生活的人,做父母的往往只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家庭琐事,而没有去探讨自己以及子女的思想和感情。”

  美国儿童问题顾问史奈德说:“家庭成员可能知道彼此有什么特别讨厌的事物和特别喜欢吃的东西,但在感情上却很陌生。”

  例如:什么最使你感到自己受人疼惜?你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最坏的又是什么?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或者,你这时候想做什么?你担心些什么?你相信什么,为什么?

  这类问题,要有充裕时间深入探索,而且讨论时须没有外人在场。不要期望立即获得回答,你可以先提出你自己的一个问题,然后问问家人。要仔细听他们说话,不要下评语或嘲笑。

  3、彼此分忧会使感情有份量

  有的父母遇到像疾病、经济拮据以及死亡等不幸的事件时,会瞒住子女。可是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如果子女已到了懂事年龄而没人告诉他家里忧虑的事,他们往往有被人摒弃的感觉。

  一位丧偶的父亲说,他很懊悔当初没有告诉儿子他母亲患了血癌即将去世。“我和亡妻一直把实情憋在肚子里,以为这样做可以避免儿子伤心,”他回忆道,“那是大错,我自己有时间做好心理准备,可是妻子的去世使我们的儿子大为惊愕,有好几年他都不再信任我。”

  让孩子在爱和关心的气氛中体验死亡的现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个孩子如果有兄弟姐妹或者父母及祖父母病重,你让他知道,让他去跑腿办点事或是接接电话,可以使他觉得自己能够帮忙出力。即使一个小孩子,如能短暂而愉快地去探望生病的亲人,也能使病人得到安慰。

  4、互相沟通彼此的工作与学习生活

  《成功的孩子》一书的作者费德曼说:“父母都出外工作的子女,会觉得和父母有隔阂,感觉到父母背着他们在干神秘的事情。”可能的话,不妨带子女到你工作的地方去,使他们有个印象,知道你不在家时人在何处,在做些什么。

  费德曼说:“和孩子谈谈你事业的目标、失意和成功的事迹,可以和他们分享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你也在帮助他们形成对工作的价值观和他们的抱负。”

  同样地,父母对子女的学校生活关心,也会使家庭更融洽一致。

  (二)善待孩子的表现欲

  我想,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每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孩子都特别高兴,而且爱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客人的称赞。这是儿童的一种心理特征,心理学称之为表现欲。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表现欲呢?作为家长的你就应该注意了。

  儿童的表现欲受好奇心的驱使,具有求奇、求变的创新倾向。家长对孩子的某些好的方面给予肯定和表扬,哪怕只是点点头、笑一笑,都会使孩子感到满足和受到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表现能力和欲望,为有效地学习知识和发展创造能力奠定情感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表现欲与性格特点有关,性格外向的儿童胆子大,表现外显;性格内向的儿童胆子小,表现内隐。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的表现欲进行正确引导。对外向型的儿童,不可任其表现欲无限度膨胀,热衷于自我表现,以免滋生虚荣心理;对内向型的儿童,则应激发其表现欲,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风采,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到自我表现的乐趣,增强表现欲。

  儿童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推动孩子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的提高。为了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并注意保护孩子的表现欲,切不可无视或压抑孩子的表现欲。让孩子在不断的自我表现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因为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直观、更牢固,这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孩子勇于动手实践的习惯。孩子的好奇心正是他强烈要求认识世界的表现,作为父母切不可虚与委蛇、一笑置之,而要尽可能的予以正确回答。

  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单纯越好,独生子女的现状本来就使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太少,家长更应有意识地多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的条件。

  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经常把孩子限制在家里不让孩子自由活动,大大影响了孩子身心发育和智能发展。有位家长忙于工作,把孩子放在姥姥家,姥姥怕孩子出去学坏,就把孩子关在家里看电视、看书,孩子长大后性格特别孤僻,胆小退缩,好幻想,神经质,最后得了强迫性思维。

  另外,家长在价值观念上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单纯。习惯于对孩子说教,给孩子现成答案,经常说孩子“你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你这样不对”等等,很少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孩子对事物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生理上早熟,心理上幼稚。

  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做,孩子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社会适应能力都很差。有一位某省高考状元,毕业分到单位什么实际工作也拿不起来,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后来精神上出现幻觉和妄想。

  生活是复杂的,家长应该深刻反省自己的教育观,应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孩子的适应性。

  其实,儿童更需要父母及养育者的尊重,心理学家认为,尊重儿童,实际上也是对儿童的鼓励。一项研究表明,受父母尊重的儿童往往健康活泼,对新生事物反应极其灵敏,而长期受压制、体罚的儿童则表现出行为呆板、胆小、反应迟钝,而且极易发生精神性疾病。

  据报道,在美国的一些家庭,父母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不论遇有什么事,都先鼓励孩子去思索,让孩子选择自己吃什么、穿什么、到那儿去玩、什么时间学习,父母再根据孩子的选择作出相应的应答,即使要改变孩子的想法,也要和孩子商量,讲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使孩子既明白了道理,又了解了利弊。

  心理学家指出,尊重别人实际也是尊重自己,在尊重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更加信任你,反之则不然。尊重孩子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和心理健康的最佳补品,比各种高级儿童滋补品更有用。

  (三)孩子早恋,家长怎么处理

  我们先来听听第一个父母的声音:“我孩子今年上高二了,明年就要进行高考,正是学习最紧张的时候,他却和一个女同学谈起了恋爱。我们什么道理都给他讲了,也骂了,但是没有丝毫作用,他竟然说谈恋爱对学习不会有影响,我们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

  再来听听第二个父母的:“我的女儿在读初三。最近,我发现她常常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做作业时候,她常常向着窗外发呆,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笑。只要家里电话一响,她马上会冲过去抢着接电话,如果是她的电话,她就变得眉飞色舞,对着电话滔滔不绝。那种神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断定,女儿早恋了!这实在令我担忧。试想,现在有些成年人都很难把握自己的爱情,更何况是年仅16岁的中学生呢?我该怎么办?”

  这些父母提的问题非常有普遍性,孩子早恋问题,是令很多家长都头痛的问题。

  在青春发育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少男少女开始意识到异性的存在,开始对两性关系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所谓的“情窦初开”。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渴望通过行为上的尝试、经验上的体会,来确认自己的成长与独立。于是,早恋便在对异性的关注和对爱情的懵懂与憧憬中不自觉地产生了。

  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孩子的思想非常活跃,他面对世界有自己的思考,更需要社会和家长对他们的理解和信任。面对孩子早恋,不能一味的只是责备和只讲大道理,首先作为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交谈进行起来就会容易得多,这样就可以渐渐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了解他喜欢那个异性同学的原因,和在早恋当中自己孩子思想的变化。面对这个问题时,家长的观念一定要转变,千万不能“堵”,必须要进行疏导,就像治理洪水一样“堵不如疏”,这样孩子才能接受家长的观点,家长才能潜移默化的改变孩子。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来,这就是所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了。

  另外,遇到孩子早恋的情况,家长、学校一方面不应该粗暴干预、甚至公开。而应该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了解爱的真谛,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流对人生、爱情、学业的感悟。另一方面,可通过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早恋的兴奋中心,使精神有所寄托。教导他们社交的技巧,如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演出等方式表达情绪与感受,鼓励他们参加团体活动或适当的休闲活动来拓展人际交往,学会与异性合作,建立正确的两性关系。

上一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