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参与皇国侵略作战的第二军团第一师团以闪电般的进军攻下各都市,但十月左右抵达莱亨贝尔格城附近后,就仿佛束手无策般停止了快速进攻。
师团长克努特格拉菲将军擅长在野战中使用骑兵的战术,不擅长攻城战,因此一般认为是这个原因,但帝国军是为了巧妙地设下陷阱才停止进军。
没想到是为了让皇国军士兵进入莱亨贝尔格城才停止进军。
一起听取报告的伊莉丝发出感叹。
是啊。莱亨贝尔格城原本有五千名左右的士兵,但因为是山城,城本身不大,皇国军的高层又没有战略思考,所以没有考虑过守城战能撑多久……
格拉菲将军停止进军,开始攻略周边的都市。而且是用压倒性的战力缓慢进军,让守备部队觉得抵抗也没用,进而撤退,再前往莱亨贝尔格城。
原本似乎有半年分的粮食储备,但这时从各地逃来的守备部队会合了。其数量超过一万人,规模变成当初的三倍。当然,粮食两个月就吃完了。
先让对方陷入无法守城的状态,再让他们误以为兵力占优势,深信只能在野战中取胜。真是了不起的战略。
正如伊莉丝所说,十二月中旬储备粮食减少时,皇国军一万五千人离开莱亨贝尔格城,挑战不到一万的帝国军。
虽然因为兵力比敌人多五成而被引诱出城,但面对训练有素、准备万全的帝国军,由各地守备部队拼凑而成的军队只凭气势挑战,根本不是对手。
战斗开始后仅仅半天,皇国军便败退,逃回莱亨贝尔格城,但那里也早已被帝国军攻陷。
没想到库诺尔夏特宰相会背叛吗?他原本就是主张投降的人。
所谓别的手段,就是宰相阿诺德库诺尔夏特公爵在几乎没有士兵的城内发动叛乱。
宰相留下自己的两百名手下守卫城堡,袭击皇王的三百名近卫队。
人数占优势的近卫队虽然英勇善战,但宰相的部队不知为何有一百名左右的精锐,以上级贵族子弟为中心的近卫队无法对抗,皇王与大将军麦黑尔贝克将军一同被杀。
有情报指出这些精锐是帝国军,一切似乎都在帝国的战略之中。
真是了不起。不是被帝国军,而是被叛徒杀死皇王,皇国的人们就会将憎恨转向宰相。虽然不知道帝国今后会如何对待库诺尔夏特宰相,但可以说是最符合帝国期望的结果。
如果帝国军杀死皇王,会引起爱国心强的人民的反抗。因为皇国里有我散布的帝国军恶评,反帝国的想法已经深入人心。此外,就算抓到皇王,处死的话人民的憎恨会转向帝国,幽禁的话会出现想夺回皇王、复兴国家的人。
不过,如果皇王因为叛乱而被杀,皇国人民的憎恨就会转向叛乱者。帝国只要发表皇王不是被帝国军杀死,对皇王之死表示哀悼之意,就不会增强反帝国的情绪。
这是格拉菲将军想出来的吗?如果是的话,又多了一个需要警戒的将军。
谁知道呢?我听说格拉菲将军是优秀的战术家,但没听说他是战略家。所以应该是皇帝马克西米利安或彼得森总参谋长想出来的吧。不管怎样,对帝国来说是最好的,对我们来说是最坏的结果。虽然不知道马尔克托赫芬侯爵有多认真地考虑帝国的威胁,但看来没有打内战的余裕了。
不过,马尔克托赫芬和阿拉贝拉在的情况下,没办法和帝国开战。虽然我不是库诺尔夏特宰相,但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背叛。
她的担忧是正确的。
马尔克托赫芬侯爵和皇帝缔结密约的可能性很高,以让温特穆特市以东的王国东部割让给帝国,以及让格雷戈里乌斯王子即位为条件,背叛王国的可能性很高。
就算要尽快做个了结,我们也没有出兵的正当理由。就算第二王妃想行动,马尔克托赫芬侯爵也不会行动吧。
去年,大贤者在国王、侯爵和格雷戈里乌斯王子面前斥责了阿拉贝拉。
结果,阿拉贝拉因为恐惧而昏倒,之后就变得老实了。此外,国王等人也发誓不会协助她。
而且我还不能行动。好不容易才恢复到可以散步三十分钟左右的程度。
虽然这一年里恢复了不少,但光是陪三岁的双胞胎玩就会累到发烧,还没有恢复到可以上战场的程度。
那么,从经济上将帝国逼入绝境如何?莫里斯商会对帝国的经济影响很大,如果顺利的话,应该能让帝国五年或十年无法动弹。
很难说呢。如果莫里斯商会突然反叛,皇帝反而会怀疑我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他可能会侵略王国占领温特穆特市,解散商人公会并没收莫里斯商会的资产。我觉得很危险。
伊莉丝似乎想对帝国发动攻势,但我认为将皇帝马克西米利安逼得太紧并不好。
理由是帝国军依然健在。
即使莫里斯商会反叛,给帝国带来经济上的困境,也不会立即见效。而且如果被逼入绝境,他们可能会选择赖账,强制征用萨菲亚河的水运业者。
虽然可以阻止海运,但靠着储备物资可以撑一年左右,而且他们拥有谷仓地带的旧皇国领地,只要不考虑成本,就不会挨饿。
首先,谷仓地带位于帝国西部,也就是靠近王国。皇帝可能会认为派遣大军可以省下运输成本,而发动侵略作战。
利用补给无虞的大军进攻王国,然后攻陷商业都市温特穆特市,威胁商人公会,就能解决帝都的运输问题。
如果皇帝这么想,王国就会陷入危险。
是吗?一年内是攻不下温特穆特的。那里有威赫塔尔城,温特穆特本身就是坚固的要塞都市。只要有义勇兵和城墙,就能从海上补给,没有攻城武器的帝国军要攻下那里,得花上好几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