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充值、订阅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网站客服帮助您解决。客服QQ。

正文 第371章

作者:会飞的橘子|发布时间:2024-12-19 18:34|字数:2180

  听闻赫连婧琦曾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时节,路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见村里孩童衣衫破旧,心生怜悯,便寻来粗布与丝线,于村中祠堂摆开绣架。她以简单却饱含深情的针法,绣出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有俏皮的兔子、灵动的鸟儿,还有憨厚的小狗,绣在孩童们的衣角、袖口,让单调的衣物瞬间变得生动有趣,孩童们欢喜雀跃,仿佛灰暗的生活都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又传说她在江南水乡,被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之景深深触动,采集当地蚕丝,配以自制植物染料,耗时数月之久,精心绣就一幅《江南水乡图》。绣品之上,河道蜿蜒如丝带,船只穿梭其间,两岸屋舍错落有致,黑瓦白墙在绿树掩映下尽显古朴,每一扇门窗、每一片屋瓦都绣得细致入微,观者仿若身临其境,能听见那桨声欸乃,能嗅到那水乡特有的温润气息,引得众人啧啧称赞,叹为观止。这些故事,像一把神奇的火炬,熊熊燃起沈兰对刺绣世界探索的热忱,也在她心底深深种下传承赫连婧琦刺绣技艺、守护这份古老艺术瑰宝的种子,伴随她从懵懂孩童,历经岁月磨砺、刻苦钻研,成长为灵绣镇赫赫有名的刺绣大家。

  然而,时光宛如脱缰之马,奔腾向前,工业浪潮汹涌澎湃,机器生产的刺绣产品仿若泛滥的潮水,大批量涌入市场。这些机器绣品,凭借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价格低廉得令人咋舌,虽说做工粗糙、毫无韵味与灵魂,却硬生生占据了大半市场份额。反观传统刺绣技艺,工序繁复得如同精密棋局,每一步都需精雕细琢,耗时漫长,成本高昂得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渐渐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失去优势,陷入泥沼。“锦华绣坊”往昔那种订单如雪片纷飞、绣娘们忙碌得脚不沾地的繁荣盛景,仿若梦幻泡影,一去不复返。如今,多是些念旧的老主顾,出于对往昔情怀的眷恋,偶尔订制一两件刺绣物件,聊以慰藉心灵;年轻一辈呢,大多沉浸在现代时尚潮流的快节奏里,对这门需要耐下性子、沉下心来钻研的传统手艺,兴趣寥寥,赫连婧琦刺绣技艺传承之路,恰似一盏在风雨飘摇中忽明忽暗的烛火,脆弱得不堪一击,随时面临被时代洪流无情吞没的危机。

  恰在这传统刺绣技艺陷入绝境、苦苦挣扎之时,一位名叫许晴的年轻设计师,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炽热挚爱、对赫连婧琦刺绣艺术的痴迷向往,循着古籍中那寥寥数语、模糊难辨的记载,宛如一位执着的寻宝者,一路辗转寻觅,终于踏入灵绣镇,走进“锦华绣坊”。许晴身着一袭简约素雅的国风服饰,长发束成利落马尾,眼神明亮而坚毅,透着对刺绣艺术真谛的不懈探寻精神与锐意创新的勇气。初见沈兰,她便似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分享自己对赫连婧琦刺绣纹样蕴含的文化深意、色彩搭配背后的美学逻辑、针法技巧折射出的匠心独运的深刻见解,从纹样如何以具象图案传递抽象情感剖析,到色彩冷暖色调巧妙运用营造独特氛围彰显的情感表达,再到传统针法怎样与当代时尚设计理念无缝对接、融合创新,句句切中要害,见解新颖独到,仿若一阵清风,吹散沈兰心头长久以来的阴霾,让其原本满是忧虑的眼眸瞬间燃起惊喜与希望的光芒。二人仿若伯牙遇子期,一拍即合,当即立下宏愿,要倾尽心力,挖掘、传承、创新、弘扬这濒危却珍贵无比的刺绣技艺遗产,让赫连婧琦的刺绣艺术在新时代重焕生机,绽放耀眼光彩。

  可传承之路,荆棘丛生,首当其冲的便是搜罗整理赫连婧琦的刺绣图谱与技法口诀。岁月无情,赫连婧琦流传下的刺绣资料,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朝代更迭的动荡,散失损毁极为严重,留存于世的仅有寥寥几卷残本,且破旧不堪。图谱之上,图案模糊得如同被迷雾笼罩,技法口诀更是晦涩难懂,仿若神秘莫测的古老咒语,刺绣步骤简略不详,恰似拼图缺失大半,想要拼凑完整、还原真貌,简直难如登天。许晴与沈兰一头扎进阴暗潮湿的库房,在堆积如山的旧木箱、布满灰尘的布包中翻找同时代刺绣书籍、民间杂记作为参考,逐字逐句比对、校勘,甄别真伪,补全缺漏,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线索,每有一丝新发现,都仿若在黑暗中寻得一线曙光,令人激动不已。

  但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二人又不辞辛劳,跋涉于周边深山老林、偏远山寨、古朴村落,拜访民间老绣娘、资深收藏家,言辞恳切,只求能一观赫连婧琦的遗绣或是听闻与之相关的点滴记忆。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模糊回忆,都如获至宝,详细记录、整理成册,历经数月艰辛,行程数千里,终于将零散破碎的资料梳理整合,仿若拼图渐成完整画面,得以初窥赫连婧琦刺绣传承的全貌,为后续传承工作筑牢根基。

  为复原那件传说中赫连婧琦的经典之作《百鸟朝凤图》刺绣,二人依据有限且模糊的记载,精心挑选质地柔韧、色泽光亮的上等蚕丝,亲自动手缫丝、染色,反复调配,只为寻得那契合古意、庄重典雅的色彩。回到绣坊后,面对那犹如天书般模糊不清的图谱,二人反复揣摩百鸟的形态、神情与姿态,从凤凰昂首展翅的磅礴气势把握,到群鸟环绕、各具姿态的精细刺绣手法尝试,再到整体构图比例的精准调整,过程艰难,失败多次。起初,绣出的作品百鸟似病恹恹的雏鸟,形态呆板,毫无神韵,羽毛粗糙简陋,难以呈现古谱神韵。但他们没有气馁,一次次总结经验教训,调整针法、丝线搭配。历经数十次修改刺绣,精准拿捏针法力度、疏密节奏,巧妙运用丝线光泽与纹理走向,一幅《百鸟朝凤图》终于惊艳问世。只见绣品之上,凤凰身姿矫健,五彩羽衣熠熠生辉,昂首啼鸣,似在召唤百鸟;百鸟形态各异,或展翅高飞,或栖息枝头,羽毛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若携着祥瑞之气扑面而来,恰似赫连婧琦当年妙手绣就的稀世珍品重现人间,观者无不惊叹折服。

上一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