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充值、订阅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网站客服帮助您解决。客服QQ。

正文 第2章

作者:璞琨|发布时间:2024-12-19 17:11|字数:1916

  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些人只前进到半山腰,而来到这的人已经剩下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了。一个身穿兽皮衣的精壮汉子仰天骂道:“这是什么鬼天气,我最好的朋友昨天也埋在这里了!”“如果愿意,你已经可以去和你的朋友去做伴了!”壮汗回头一看,答话的人是一个尖嘴猴腮的瘦子,就在壮汉要问什么的时候,一把尖刀已经插进了壮汉的胸口,鲜血顺着兽皮衣服喷涌而出。壮汉瞪着双眼倒了下去,随后变被瘦子用雪掩埋了。同样的事情不知道已经在这里发生过多少次了,他们都是被鲁雅的守护者们暗杀的。今天他们打算把剩下的所有几十人一起杀掉,决不能让他们再靠近鲁雅一步了,这是他们作为神仆,对神的敬畏和虔诚所应表现出来的决心。

  最终贪婪的探宝者们全部葬身雪山,只有中年人的探宝队完好无损的活着。在此以后官府曾经派军队来过几次,但都是无功而返。从此再没有人踏上过长白山顶,而中年人的这只探宝队也就成了长白山附近唯一的长住居民,他们出于对神明的敬意,修建了这座“显圣台”,而这座黑石碑就是鲁雅帮助建设的,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段历史,就把它刻在了石碑上。

  数年来每当雪山派遇到饥荒和冻饿的时候,只要登临显圣台请求鲁雅的帮助,鲁雅就会用空间搬运法术送来食物和棉衣。时间久了,鲁雅觉得有些麻烦,便传授了一套《雪山心法》给白笑猿,再由白晓袁传给其他人修练。这《雪山心法》虽然不是什么仙法道术,可却是上乘的内功心法,对于抵御饥寒自是不在话下。

  这些事情外面的人并不知晓,只以为他们是一帮痴迷武学的怪人,在这里苦修一种奇特的功法。所以才有好事者称他们是“雪山派”,而他们本身也并不介意外界的这种说法,这样正好可以掩人耳目。百年以后,神迹已经很少显现,而这座圣台便成了雪山派举行重大仪式的观礼台。按照雪山派的规定,凡男子能够在雪山深处以内功抵抗严寒三天以上的,便可以加冕成人礼,这就标志着这个人已经具有强健的体魄,可以在雪山上自由行动了。

  一般的雪山派弟子,在十五六岁能够有如此的内功修为,就已经算得上是天才了。而白云龙仅仅在六岁得时候就迷失在雪山里,三天后才被找到,当时人们都以为白云龙活不成了,可没想到他竟然自己调息打坐硬撑了三天三夜。直到白云龙十岁那年,他越发变得肆无忌惮,竟然偷跑出去十几天不回家,不吃不喝人也不见消瘦。连白战天也不得不称奇!也就不再约束他了,任由儿子在雪山里四处游荡。

  终于在白云龙十三岁这天,白战天的妻子觉得儿子已经难以约束了。便与丈夫商量,想通过给白云龙加冕成人礼,希望能让儿子长大懂事起来。因为白云龙身份特殊,他是雪山派的嫡传血脉,又生就过人的体质。所以加冕礼要在显圣台举行,以告慰神明雪山派如今的兴旺。

  礼嗣官站在白战天身前,面对众人宣布道:“正午时分已到,白云龙加冕仪式开始。”这声音像洪钟一般回荡在山谷,惊醒了沉浸在回忆中的白战天。

  加冕仪式正是开始:在显圣台上,白战天亲手将长白山上常年不化的积雪举过头顶,然后放在胸前祷告,以表示热爱和敬畏雪山神明的心情。雪在白战天的手掌心中,却一丁点都没有融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雪山腰部才有的寒冰雪,所以才能耐得住人的体温,经久不化。白云龙缓步走到父亲身前,低头将父亲手中的冰雪吃光,意味着自己对雪山的热爱和身为雪山神明守护者的自豪,表现出对神明无限的虔诚。

  观礼仪式结束,随着礼嗣官(主管祭祀的人)的一声呼喊:“礼毕!”白战天才拉起儿子的手,意味深长地对白云龙说道:“儿子,今天你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从前那个孩子,你要懂事!将来还要掌管雪山派知道吗?”

  “是的,父亲。”白云龙眨眨本就不大的小眼睛,似乎并没有明白父亲的语重心长。此时的他,还天真地想着一会去掏哪里的狗熊窝呢。十三岁正是一个孩子最天真烂漫的时候,白云龙所想的狗熊,其实是长白山特有的雪山白熊。他们长相和北极熊相似,也是数百年前被神明鲁雅放到长白山上散居的。他们数量很少,分布也及其扩散,在这里除了雪山派没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它们被雪山派人称作“圣熊”!所有人都对它们敬而远之,可是确偏偏有人不买它们的账,白云龙经常毫不客气地用小石头往它们的洞里丢,而雪山白熊又是一种及其暴躁的动物,只要它们稍微感觉到敌意,就会立即进入战斗状态。有几次白云龙刚往洞里丢完小石头,就碰上从外面刚赶回来的雪山圣熊。圣熊朝白云龙怒吼了一声,把被堵个正着的白云龙吓的把鞋都跑丢了,却还大呼“过瘾!”白云龙似乎充分继承了祖先不安分的血统。

  第二章拜见神明

  观礼仪式结束后,看台下的人慢慢散去,白云龙疑惑的看着周围,却始终没有找到母亲的身影。他问白战天:“父亲!母亲为什么没有来看我加冕成人礼?”白战天拉着儿子的手和蔼地说:“一定是你母亲见到儿子长大了,怕自己会控制不住哭出声来,所以没有来看你的加冕仪式。”

上一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