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国,丞相府。
“二姐姐,二姐姐……”
姜惊风如同一阵风,冲进房间,就看到姜宁病恹恹地靠在床头。
他顿时迁怒地瞪向旁边侍女,“你们是怎么伺候二姐姐的,本少爷才离开几日,二姐姐就病得这么严重?”
“三少爷饶命,并非是奴婢们伺候不尽心,是小姐郁结在心,才会如此病重。”
侍女赶紧跪在地上解释。
姜惊风皱起眉头,随后看向床上的少女,关切道:“二姐姐,是谁惹你不高兴了,你告诉弟弟,弟弟替你收拾了那人。”
“谢谢三弟弟关心,不过没人欺负姐姐……”
姜宁浅浅地勾起唇角,一脸柔弱地望着面前青葱少年。
姜惊风哪里看不出来她是不想说,扭头对着地上跪着的侍女命令,“你来说,我二姐姐为什么会不高兴?”
“香菱,不许说。”
“这……”
香菱犹疑地看向姜宁,不知该如何是好。
姜惊风一脚踢在床脚,摆出公子哥的身份呵斥,“本少爷让你说就说!”
似被吓到了,香菱浑身哆嗦了下,才战战兢兢回答:“三少爷,二小姐是忧心姜宁小姐,才会病倒。”
“担心姜宁?那女人有什么值得担心的?还让二姐姐担心得病了。”
姜惊风不解地看向姜宁。
姜宁叹了一口气,缓缓将这几天的忧愁说了出来。
“前两天,父亲从皇上那知道了大姐姐的消息。”
“大姐姐还活着,并且成了大启帝‘宠爱’的皇后。”
几乎是这话落,姜惊风就诧异的叫出声,“怎么会这样?”
也不怪他如此震惊。
大启与庆国之间的恩怨,就算不杀姜妩,但绝对不会承认姜妩皇后的身份。
可他刚才听到什么。
大启竟然承认了姜妩的身份!
“二姐姐,你确定这消息是真的吗?”
“是父亲亲口说的,想来是不假。”
姜宁说着,神色凝重了起来,“只是姐姐成了大启的皇后,父亲和大哥未来的官路怕是不好走了。”
她又想到什么,担忧地望着姜惊风,眼里满是忧虑,“还有弟弟你,马上就要下场考试了,也不知道会不会受影响。”
听完这些话,姜惊风算是明白二姐姐为何会病倒了。
这是担忧他们的仕途。
当下又是心疼,又是气恼。
心疼姜宁为他们考量,气恼姜妩没有一点节气。
竟然为了活命,委身在男人身下。
“二姐姐,你别想那么多,这些事,有爹爹和大哥,肯定会解决了。”
“实在不行,就让爹爹想办法派人去大启,把那女人给杀了!”
姜惊风发狠地说。
他本就不喜欢姜妩,总是爱对自己管这管那。
现在又要影响他们一家的前尘,怎么可以!
姜宁看着小小年纪的人儿,一脸狠辣之色,唇角勾起满意之色。
姜妩啊姜妩,就算你掏心掏肺对姜家人又如何。
不是一家人,始终不是一家人。
只有她,才是姜家宠爱的大小姐!
而且那样一个不知哪里来的野种,凭什么成为大启名副其实的皇后!
当初她在大启那般经营,都没有得到这样的封号。
不过想到风北宸,她又释然了。
那么一个杀神,只怕那些怂包根本不敢反对。
想着,姜宁心中又忍不住生出嫉妒。
其实当初在风北宸与风北淮之间,她最先开始选择的是风北宸。
可惜那个男人眼里根本没有女人,任凭她怎么撩拨都没有用。
最后不得已,她只能选择好掌控的风北淮。
但她怎么都没想到,风北宸竟然会接受她那个除了绣花,什么都不会的野种姐姐当皇后。
真是该死!
姜妩,你怎么就不能安安分分地当个工具人死掉呢?
……
大启国。
正在回宫殿路上的姜妩一脸打了好几个喷嚏。
“艾玛,谁在骂我啊?”
她揉了揉鼻子,小声嘀咕。
明月则是关切地看过来,“皇后娘娘可是不舒服?需要奴婢叫御医过来看看吗?”
姜妩连忙摆手表示道:“我没事,不用叫御医过来,咱们快走吧,我快困死了。”
一整晚没睡,又上了大半天的早朝,跟那群有着八百个心眼子的大臣斗智斗勇,她现在是心力交瘁,继续大床续命。
明月瞧着姜妩一手打着哈欠,毫无形象的样子,眼里满是无奈,不过到底没再说什么。
很快一行人回到倾羽宫。
刚跨进宫门,姜妩还没来得及站稳,就瞧见一团白花花的什么东西,朝自己扑过来。
她下意识抱住,耳边就响起玛卡巴卡嘤嘤地哭声。
【妩妩,你去哪里了,你知不知道,我醒来没看到你有多担心!】
【还有那几个坏女人,本鸭爷让她们带我去找你,她们竟然不听本鸭爷的话!】
【哎呀,妩妩你这是昨晚投牛去了,黑眼圈怎么这么重?】
姜妩没听懂这些话,还以为是小家伙一早醒来,没看到自己,吓到了。
她抱着小东西,一边往寝宫走,一边口嗨地安抚,“乖乖不怕,我是出门打猎,给你挣口粮了。”
孙依依从寝宫中追出来,就看到这一幕,连忙俯身行礼,“参见皇后娘娘。”
“起来吧。”
姜妩说着,就准备进入寝殿,却又想到了什么,停下脚步询问道:“对了,林嫣儿怎么样了?可有醒过来?”
孙依依低垂着眉眼恭敬回答:“回禀娘娘,林嫣儿已经醒了,人并无大碍。”
“没事就好,让她多休息两天吧。”
“娘娘仁慈,奴婢替嫣儿谢过娘娘。”
孙依依再次行礼致谢。
姜妩摆摆手,表示不在意。
随后她看着明月吩咐道:“一会儿关闭宫门,除非是天塌下来的事,否则不要让人打扰我休息。”
说完,她抱着玛卡巴卡走进寝宫。
另一边,勤政殿里。
风北宸召见了几名心腹大臣,其中有顾淮安。
一行人在勤政殿商谈了两个时辰,才陆陆续续离开。
而他们前脚离宫,后脚便有消息送到都城各个官员世家府邸。
其中最热闹的当属镇国公府。
已经世袭三代的国公府,早已经没有当初的繁荣,有的只剩腐朽。
此时,偌大的书房坐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