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充值、订阅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网站客服帮助您解决。客服QQ。

正文 第十四章 “丝绸之路”之谜

作者:舒彦|发布时间:2024-11-08 13:41|字数:3618

  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在异彩纷呈的人类文明史上,有四种文化范围最广,自成体系,光芒四射,它们是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而这四种文化曾在一条路上交融,并被灿烂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丝绸之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传递各国人民深情厚意的友好之路。古代,商人们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过甘肃、新疆源源不断地将我国制造的丝绸输送到波斯、罗马等地。后来,这条道路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以及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外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新疆古称西域,意为西部疆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古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陕西渭河流域,穿过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塔里木盆地,跨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和西亚到达地中海沿岸,再西行到欧洲各国或南行到非洲各国。位于亚洲中部的新疆地区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后,分南道、中道、北道。在这三条古丝路留下了许多古城遗址、烽隧、千佛洞、古墓葬、古建筑和古屯田遗址。如南道上的楼兰古城、米兰故城、尼雅遗址、石头城;中道上吐鲁番境内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喀什市的艾提尕尔清真寺、阿巴霍加墓、麻合穆德-喀什噶里墓;北道上的唐代北庭都护府遗址、霍城境内的伊犁将军府遗址、成吉思汗七世孙吐虎鲁黑帖木耳汗麻扎、乌孙古墓和草原石人等,都具有巨大的考古学术价值和观光观赏价值。丝绸之路在新疆就分为南道、中道和北道,已成为对考古学者极具吸引力的地方。

  1976至1978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西缘、天山阿拉沟东口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件保存良好的凤鸟纹绿色丝线刺绣绢,经鉴定为中原地区的产物,墓葬时间为公元前642+-145年。此外,在同一地区的其他墓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的先秦墓葬)中,也发现出土物中留有中原丝绸的遗迹,这就为我国早期丝绸之路的开创提供了实物证据。

  据古书记载,最早将丝绸作为国礼出访各国的是公元前十世纪西周的周穆王。他从陕西西安出发,向西长途跋涉,到达了今天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周穆王西游,将很多包括丝织品在内的礼品馈赠给了沿途国家的主人。“无边瀚海人难度,端赖驼力代客船”--古老的骆驼用宽大的脚掌踩出了一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丝绸之路”,悠扬的驼铃连接着一块又一块绿洲,也使不同的文明穿越大漠融汇碰撞,骆驼也博得了“沙漠之舟”的美誉。丝绸之路--是由汉代张骞和许多知名与不知名的先人凿通的贸易之路,是一条通往历史和艺术深层的回归之路。走在这条通行了两千多年的回归路上,不论你是谁,需要的仅仅是放下一颗疲惫的心,忘却了人世间的烦恼,用心聆听历史苍老而鲜活的脚步声,陶醉于那久远、斑剥而美艳的前代历史遗迹之中。

  关于蚕丝的传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原来,从上古时代起,中原就不断地向西北各族输丝织品。西域人一开始也像远在地中海的罗马人那样,对蚕的来源产生过各种各样的误解。当他们得知,要得到贵如黄金的丝绸,只需栽桑、养蚕即可,便也像罗马人那样迫切地想把蚕种与养蚕技术搞到手了。中原皇帝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谁泄露了养蚕的秘密,谁就得被判极刑。于是历朝“严设关防”绝对严禁蚕种外传。西域人深知这一点,于是想方设法偷运,但都没有成功。后来,瞿萨旦那国(即唐代的于阗国,位于今新疆和田附近)的年轻国王想出了一个妙计。

  瞿萨旦那国国王为求蚕种与桑籽,派使节到中原求婚。当时的中原统治者考虑到与西域联姻对西北边疆的安全是一个保障,于是答应了来使的请求。瞿萨旦那国国王于是挑选了几名能干的使者和迎亲侍女,嘱咐他们密求公主带些蚕种和桑籽过去。

  公主知道自己将要离开父皇,远嫁到遥远的西域番邦去,不禁满怀惆怅。但瞿萨旦那国使节带来了一幅瞿萨旦那国国王英姿勃勃的画像,公主的心情顿时好转。使者趁机夸奖本国的国王年轻能干,国家富有,公主出嫁后一切可依照中原的生活方式生活,只是该国不产丝绸,恐公主百年之后子孙无锦衣可穿,恳请公主设法带出蚕种和桑籽,达成瞿萨旦那国国王的心愿。于是聪明的公主心生一计,在离开故土之前,偷偷地将蚕种和桑籽藏在了皇上赏赐的凤冠里。

  迎亲的日子到了,公主出嫁的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边关,边防军士奉旨行事,让公主下轿检查,他们遍搜行囊,却不敢检查公主头戴的那顶凤冠。当公主到达瞿萨旦那国后,国王在麻射伽蓝故地以隆重的仪式将公主奉迎入宫。公主终于见到了英俊的国王,摘下头上所戴的凤冠,从帽中取出了由中原带来的蚕种和桑籽。中国的蚕种和桑籽就这样被安全地运到了瞿萨旦那国,从此,整个西域地区的蚕丝业迅速发展起来。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实,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唐代的高僧玄奘。玄奘历尽艰辛,在徒步去印度求佛取经的路途中,曾经到过麻射。当他听了这个故事后,便将其写入了《大唐西域记》中,并补充说:“现在麻射那座蚕神庙里的几株古桑树,相传就是东国王女带去的种子栽的。”

  有趣的是,上世纪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境内进行考古盗掘时,还在和阗(今新疆和田地区)附近的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了一块“传丝公主”画版。在这块画版上有一位头戴王冠的公主,旁边有一侍女手指公主的帽子,似乎在暗示帽中藏着蚕种的秘密。由于这位中国公主对当地人民有功,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她画在了木版上作永久纪念。

  静穆、单纯、旷远、苍茫,这便是丝绸之路。在这千年古道上,敦煌莫高窟以其最为完整,最为量大、最为全面地保存了北魏以来的壁画、彩塑、经卷、文书而成为举世无双的艺术文化宝库;交河古城,记录着中国先民们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兵马俑”更加活地告之华夏文化的文明和帝国的强大。。走在这条漫长的古道上,我们少了许多的凡尘杂念,远离俗事,远离浮躁,回归生命的沉静,寻找那份潜藏在我们心中的善良、质朴、纯洁和清静。丝路的文化和魅力,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她、接近她、理解她、呵护她,这些人类无以伦比的艺术瑰宝,展现了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

  佛教文化是丝路文化的重要主题,是我们心头一段不解的情缘,是一段瑰丽的梦。人世太痛苦,太艰辛,所以需要仙乐来镇痛,需要佛陀来抚慰,因此“佛”(或菩萨)也就成了许多东方人心目中人世最高品格的化身。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说:一切佛性即是人性最高的人性。在敦煌,一代一代身贱位卑的艺术家们,用一双魔力四射的手,将自己最美好的期待塑造在一个个完美的形象之中,从而使泥土有了生命,沙石有了灵性,尽管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尽管他们无缘领略佛境的美妙,尽管他们有着许许多多凡尘杂念,但从塑造“佛”的那一刻起,他们便有了佛性,有了洞察人世愁苦的喜悦,这种喜悦千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从敦煌艺术鲜活无比的面庞上感觉到。我们向往喜悦,向往与世无争的澄明,但我们并不想重复自己的先人,因为喜悦永远不能临摹澄清绝对不容仿造,我们只有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重温敦煌,再塑敦煌,所以梦里敦煌不会有出处标记,不会有蓝本,它的标记和蓝本永远只有一个--这便是人性、佛性。

  漫长的中西交通从很早的历史时期就已开始。丝绸作为中国的国宝,在殷周时期已相当发达,并为周边民族所喜爱。在欧亚文明圈外散居着无固定住所的草原游牧民族,他们充当了两种文明的传播者,促进了地处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丝绸传入西方,首先是从绕行里海、黑海,直达地中海的北方草原之路开始的。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惟一生产丝织品的国家。因此,中国官员在出国访问时常用丝绸作为贵重的礼物,以表示尊敬。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十九世纪,德国地质学家首次将这条最初运输丝绸的交通要道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已分为海陆两路。就陆路而言,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绿丝绸之路”、长城以北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和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海路则有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因转运的大宗商品多为香料,故又称“海上丝香之路”。这样,丝绸之路实际上有四条之多。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连接在了一起。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国,这些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蕃薯等输入中国,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

  敦煌对于我们,已成为一个永久的梦,我们只有在梦中感受它,接近它,但愿有更多的人与我们重温这个五彩的梦。

上一章 返回目录